每年4月5日前后,太陽黃經達15°為清明節氣。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。這一時節前后,萬物皆潔齊而清明,蓋時當氣清景明。清明時節,生氣旺盛、陰氣衰退,萬物“吐故納新”,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。
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。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,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。同時,清明也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機。
我國古人將清明時節的十五天分為三候:一候桐始華;二候田鼠化為鴽;三候虹始見。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,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,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,然后是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見到彩虹了。
清明,不僅是一個節氣,更是一種文化概念。清明的美,是風光之美,也是文化之美。
我國古代描寫清明的詩句很多。廣為人知的“清明時節雨紛紛”,描繪了江南春日煙雨蒙蒙的景象。但很多時候,清明前后,雨都下得比較大。南宋詞人張炎所作的《朝中措·清明時節雨聲嘩》第一句“清明時節雨聲嘩,潮擁渡頭沙”,呈現的就是完全不同的景象——清明時節,雨聲響成一片,江水上漲,潮頭淹沒了渡口的沙灘。
那到底哪一種雨才合乎清明時節的氣象規律,哪一種雨是反常的呢?
其實,不同地域清明時節的降水表現是不一樣的。就長江中下游地區而言,“清明時節雨紛紛”是正常情景,而“清明時節雨聲嘩”也可能出現。因為4月,特別是月初的時候,主要雨帶還在長江流域更南一些的地方,長江中下游地區剛剛受到主要雨帶邊緣的影響。
我國是季風氣候,每年4月至8月,主要雨帶自南向北抬升,然后再向南回落,呈現周期循環。4月初正值華南前汛期,主要雨帶位于華南,所以長江中下游地區下的是毛毛細雨。但如果這時西南季風的動向出現異常,強雨帶提前抵達長江流域,或者季風沒有到來之前,就已經有較強冷空氣來襲,那么長江中下游地區就會出現較大降水。
清明時節,氣溫轉暖,萬物欣欣向榮。
氣溫升高,作物快速生長,需水量迅速增加。農諺“清明有雨春苗(小麥)壯”“清明前后,雨水如油”“清明前后一場雨,好像秀才中了舉”,表達了清明前后雨水不足的情況,體現出人們對雨水的期盼。4月上中旬,冷暖空氣交替頻繁,忽冷忽熱,易出現倒春寒和晚霜凍;北方地區氣溫回升快,降水少,大風、沙塵天氣較多,干旱時有發生。
清明前后,春耕春播全面展開。南方水稻育秧,北方播種春玉米、谷子、糜子、馬鈴薯、棉花等?!扒迕髑昂?,種瓜點豆”“清明后,谷雨前,又種高粱又種棉”“清明谷雨兩相連,浸種耕種莫遲延”說出了此時的農事特點,提醒這一時節適時播種,莫誤農時?!扒迕髑昂?,種樹插柳”“植樹種草,不過清明最好”是說種樹也需抓緊,再晚就不適合了。
“清明時節,麥長三節”,此時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,油菜已到盛花期,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進入拔節期。果樹多處于花期,春茶已開始采摘。
在西北高原,牲畜經嚴冬和草料不足的影響,抵抗力弱,此時需要嚴防開春后的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。
清明節氣也是植樹造林的最好時機,但在清明前后,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,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于12℃,造成中稻爛秧和早稻死苗。因此,水稻播種、栽插要避開冷尾暖頭。
清明的主要習俗有:禁火、掃墓、踏青、戴柳、蕩秋千、放風箏、蹴鞠等。
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,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,是禮敬祖先的一種文化傳統。隨著社會的發展,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祭掃、網上時空信箱、網上獻花等低碳方式祭拜,寄托哀思、緬懷親人,為故人送上“云端的思念”?!熬G色清明”越來越受到公眾的認可。
清明踏青,融合了上巳節習俗,如郊外游春、春浴等。清明期間正是春意盎然的時節,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,是郊游的大好時光。古人因利乘便,掃墓之余,一家人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。如今,人們扶老攜幼,到郊外踏青賞花,放風箏,挖野菜,蕩秋千,盡情享受大自然的賜予。
如今,戴柳包含的寓意逐漸淡化,做法上卻有遵循和沿襲。郊外的田邊路旁,常能看到頭戴柳條的大人和小孩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,關中農村的蕩秋千還比較隆重,如今儀式感趨弱,玩樂味更濃,卻依然是人們增強體魄、培養勇敢精神的重要活動。